多采斑斕的佛教藝術,不僅在佛教的發祥地對印度本土藝術發展影響深遠,而且通過絲綢之路或海路,還滲透至中亞地區、中國、日本等地,成為各地藝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至於佛教藝術為何呢?對日本美術史研究貢獻良多的辻惟雄一語道破,指出佛教藝術「就是『莊嚴』的藝術」。「莊嚴」是梵語 alamkāra 的漢譯,意謂「漂亮的裝飾」。如在前文《鑒真在日本建構的立體曼荼羅》中提到,隨著時代不斷進步,佛教藝術在奈良時代有了新的發展。新發展出來的佛教藝術品,已不僅只用作裝飾,而是透過藝術性象徵手法,創造供人欣賞以至與其象徵的神聖境界冥合(即瑜伽)的藝術空間。
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言,遍佈日本全國七萬多所大大小小的寺院,都是鑑賞不同年代與風格的佛教藝術的絕佳場所。其中最古老的正式佛教寺院,是位於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飛鳥寺。飛鳥寺原稱「法興寺」,蓋寓意佛「法興」隆。山號為「鳥形山」。
據《日本書紀》記載,擁護佛教的權臣蘇我馬子發願造寺,百濟遂於崇峻天皇元年(588年)派遣六名僧侶、兩名寺工、一名鑪盤博士、四名瓦博士和一名畫工,為日本興建首座正式佛教寺院。「鑪盤」指佛塔頂上相輪的底部。蓋忌諱佛塔頂上起火的不吉利寓意而又稱「露盤」,兩個名詞的日語讀音同為「ろばん(roban)」。這種忌諱情況,同樣發生在相輪的火焰造型部件上,該部件被稱為「水煙」。
由籌劃、興建至竣工,建造飛鳥寺的工程歷時八年。要順利完成那麼浩大的工程,來自百濟的使者必須傳授技藝予當地工匠。因此,這項工程本身就可被視為孕育日本佛教藝術的搖籃。在蘇我馬子及其女婿聖德太子悉心經營下,飛鳥作為當時的首都,成功被打造成政治與文化中心。於596年落成的飛鳥寺,不僅成為「飛鳥京」的重要地標,昭告天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來臨,也標幟著佛教從此在日本扎根。
和銅三年(710年),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,飛鳥寺也隨之被解體移至現今的奈良市,並改稱為「元興寺」。蓋因「飛鳥大佛」高近三米、重逾十五噸,不可能被整座搬運之故而被留在原地。為免飛鳥大佛終日暴露在外遭受日曬雨淋,多年以後於江戶時代,有人在原本的「中金堂」位置,重建了小型本堂「安居院」,亦即現今的飛鳥寺。不言而喻,飛鳥寺原址的規模就因為遷都而大幅縮小了。
與日本其他眾多寺院的際遇雷同,儘管目前所見的飛鳥寺已非往昔創建時的原貌,但境內的一切建築、雕塑、繪畫、書法、工藝、園藝等,通通都是用來營造佛經上所敘述的莊嚴境界。因此,在鑑賞各式各樣佛教藝術作品與裝置的同時,其實更是洗滌心靈、感受自身如佛菩薩般端正莊重的珍貴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