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紙

可用視覺、聽覺、臭覺和觸覺去感受的藝術品

被譽為「日本民藝運動之父」的柳宗悅認為,和紙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」。其見解不但精闢獨到,而且把日本人對和紙的特殊情感表露無遺。

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,約於公元七世紀經朝鮮傳入日本。古代人將楮樹、結香、雁皮等植物纖維,裝進稱為「簾桁」的台子上;然後採用一種稱為「手抄」的技術,在紙漿中一面上下左右不斷搖晃,一面令植物纖維互相纏結,直至弄到均勻和想要的厚度為止。一般來說,由原料樹皮加工、瀝水至乾燥,整個造紙過程約需一星期。雖然造紙的材料與工序基本相同,但經過本土化,融入當地人民的審美觀,三地手抄出來的紙各具風韻。被譽為平安時代「文壇雙璧」之一的紫式部,是世界上首部長篇小說《源氏物語》的作者。她認為中國造的「唐紙」質地厚實、格調高貴,朝鮮造的「高麗紙」質地柔軟、色調樸素,而日本造的「和紙」質地較薄、色澤鮮艷。

由於每葉紙都是由珍貴的材料、精湛的手藝,以及充足的乾燥時間交織而成,所以古代人對紙有一種特殊的情感。他們喜歡以視覺觀察每一葉紋理獨特如手指模的紙、以聽覺聆聽清脆的彈紙聲、以臭覺辨別不同樹皮組合所散發出來的幽香,並以觸覺去感受紙的軟硬厚薄、或粗糙或平滑。在那個以享樂為生活主調的平安時代,追求奢華生活品味、憧憬異國風情的皇室貴族,一方面愛用唐紙及高麗紙這類舶來品,來炫耀自己的顯赫地位與豐裕家財;另一方面會為提高紙的鑑賞價值,而躊躇用甚麼紙來寫些甚麼和怎樣寫才好。《源氏物語》把這種生活美學描寫得淋漓盡致。例如在〈梅枝〉卷,位居太政大臣的光源氏,使用紅梅色染成上深下淺的信箋,給前齋院槿姬回信。然後,他又為掌上明珠嫁入宮前作周全準備,親自預備各式習字帖。光源氏在唐紙上小心謹慎地寫草書,在高麗紙上寫假名,又在和紙上用自由的草書體寫和歌。這些情節充分反映平安時代的貴族,除了用紙來炫威耀富外,還懂得善用紙表達情感、營造氣氛,並以字體配襯紙質來發揮其最大價值,順道又可展露個人涵養與鑑賞力。

也許有人認為《源氏物語》乃虛構故事,以上情節未免誇張失實。然而,類似情節恰恰發生在另一位平安時代「文壇雙璧」清少納言的真實生活中。她把種種有意思的事情,都記錄在《枕草子》中。其中一則是她在清水寺住宿禮拜期間,收到一條天皇的中宮藤原定子來函。中宮在一張紅色唐紙上,以草假名寫上詩歌問候。由於倉卒旅行中,清少納言手邊沒有得體的書寫用紙,於是在紫色的蓮花瓣上寫信回覆。這則隨筆,無疑佐證了古代人對用紙的講究。

摘自:https://yikjy.blogspot.com/2019/01/13.html

0
0
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?
幫助我們改善 JapanTravel.com
回饋意見

請留言

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!

Your feedback has been s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