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天平之甍」

日本人對鑒真的景仰與緬懷之印記

為甚麼過了千多年後,日本人對中國僧人鑒真依然那麼景仰與緬懷呢?除了悉心呵護他從中國帶到日本的唐代物品之外,還把鑒真喻為「天平之甍」。有關這種深刻的情感印記,最早可以追溯至一部名叫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的傳記。

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的撰寫人,是奈良時代的著名文學家淡海三船(即真人元開)。他的曾祖父大友皇子,在明治年間被追認為「弘文天皇」。他在該部傳記中,記下了自己初謁鑒真的心情:

我是無明客,長迷有漏津。今朝蒙善誘,懷抱絕埃塵。

道種將萌夏,空花更落春。自歸三寶德,誰畏六魔瞋。

千多年後(1957年),記者出身的作家井上靖,根據上述傳記,創作出歷史小說《天平之甍》,延續日本人對鑒真的景仰與緬懷。在中國之行後,他為《天平之甍》增添了新內容。1958年,井上靖憑藉這部著作,獲得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。

乍看之下,該小說名稱怎樣也無法令人聯想到鑒真。然而,在它問世之後,「天平之甍」成了鑒真的代號。「天平」是奈良時代聖武天皇的年號;「甍」字原意為建築物的屋脊、屋檐,而在《天平之甍》中則專指唐招提寺金堂的正脊。該正脊兩端各有一隻唐式鴟尾。鴟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脊獸;通常位於房屋正脊兩端,有時也會用於牆脊上,作用是加固正脊與防止滲水。在日本人的眼中,鑒真猶如唐招提寺金堂甍上的鴟尾,以持戒之力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眾生。

摘自:https://yikjy.blogspot.com/2018/11/6.html

0
0
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?
幫助我們改善 JapanTravel.com
回饋意見

請留言

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!

Your feedback has been sent.